根據調研考究,楊匏安寓居楊家祠期間,楊家祠旁有石榴樹及梧桐樹,為留住歷史的記憶,有關部門重新栽種了石榴樹。
專欄統籌:畢征、湯新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王楚涵 通訊員穗規資宣(署名除外)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穿越上下兩千年,追憶古今羊城事”,廣州從2017年開始規劃的歷史文化步徑正在成為現實——長達10公里的“絲路遺風”步徑已經煥然一新,涵蓋11個節點的紅色基因步徑成為熱點。今年6月,廣州歷史文化步徑被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點贊”,稱其“彰顯城市文脈特色,形成‘遺產融入城市功能,讓生活更美好’經驗。”
一條條各具特色、不同主題的步徑串聯起百余個歷史文化遺跡,讓游客、市民能更好地感受、體味廣州這座千年古城的獨特魅力;同時通過步徑的建設,活化沿線歷史文化資源,提升老城區環境品質,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歷史文化步徑寫進國土空間規劃
串景成鏈 導覽廣州
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廣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許多散布在城中而識別度不高,未能充分展示。2017年4月起,廣州規劃部門以“走讀廣州,感知城市”為主題,綜合考慮風貌特色、形成年代、人的體驗、功能類別等方面策劃了7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同時開展沿線地區品質提升工作,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
“最廣州”設計團隊成員、廣州市規劃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軍表示:“廣州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歷史遺跡消失了,但現存的東西非常值得我們品味體驗,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歷史文化步徑將這些東西進行串聯,并得到更好的展示,讓市民有更好的體驗感,也成為外地游客閱讀廣州的‘目錄’。”
此后,“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擴充到9條,并寫進了《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這9條步徑各具主題,可以體現廣州的商貿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每條步徑上都聯系著十余個能體現主題文化的歷史文化資源點。
廣州用步徑串聯歷史文化資源并提升老城活力的實踐,得到了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的“點贊”。今年6月,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評估檢查情況的通報》中稱:“廣州市通過建設歷史文化步道串聯散落的歷史遺存,彰顯城市文脈特色,形成‘遺產融入城市功能,讓生活更美好’經驗。”
如今,經過整治提升后的沙面外立面煥然一新,西堤的標志性建筑南方大廈、粵海關大樓等在夜間亮了起來,微改造讓楊家祠周邊重現干凈整潔的風貌,增設了信息島落地標識、地面鑲嵌圓形銅板、噴繪步徑主線,各類廣式特色指引標識串聯起沿途景點……
案例聚焦
“絲路遺風”步徑
設信息島落地標識
打造百年故事長廊
長達10公里的“絲路遺風”步徑作為廣州第一條推進建設的歷史文化步徑,目前已經煥然一新,成為市民、游客“打卡”的好去處。該步徑由沙面向東延伸至新河浦,連接2個國家文保單位,3個省文保單位,10個市文保單位,串聯21大景點;串聯起珠江北岸近代時期建設的辦公建筑、酒店、教堂、騎樓、博物館等多種歷史文化資源。
紅磚砌筑的尖頂閣樓、參天垂須的古榕樹、信步遛鳥的老人……人們漫步在綠樹掩映的沙面綠道上,于歐洲建筑群中體驗異國情調。沙面是“絲路遺風”歷史文化步徑的節點,今年國慶假期成為不少游客和市民的“打卡”點。如今,經過整治提升后的沙面,不僅外立面煥然一新,還完成了交通布局的優化、增加綠化面積、功能照明優化等。“這里的歐式建筑很有特色,很適合拍照,我今天特意穿了一條復古的裙子來照相!”來廣州旅游的周小姐笑道,來之前做好了“功課”,了解到附近是很有年代感的建筑,打算騎自行車沿江邊好好欣賞一下。
步徑沿線經過精細化品質化提升和微改造,沿著珠江可一路向東騎行或漫步,好不愜意。從沙面出來不遠就是西堤,這里曾是廣州最著名、最繁華的商業區,匯聚了粵海關博物館、郵政博物館、南方大廈、塔影樓等著名歷史文物保護建筑,見證了廣州商貿發展歷程和革命歷程。沿著沿江西路步行,記者觀察到,每逢路口便能看到一處信息島落地標識,標識版上的圖標使用了黑底和色彩明亮的橘黃色字體,讓人眼前一亮,標識牌上注明了“沙面”“粵海關舊址”“南方大廈”等標志性建筑的名稱,并用箭頭指明相應的方向。此外,公交車站處開設了觀光巴士,以北京路步行街為起始點,搭乘巴士便能輕松愜意地一覽沿途的廣州美景。
串聯景點,形成景觀鏈,標識成為其中的“指引員”。根據歷史文化步徑建設的實施方案,步徑未來還將進一步提升,增設定位類標識,在地面鑲嵌圓形銅板,該銅板上刻有廣州標識、節點名稱和主要歷史建筑的抽象浮雕,并使用含有名稱、方向指引及路線圖的引導類標識。此外,將在騎樓內地面噴繪步徑主線,在每處騎樓立柱上設置解說和照明設施,記錄長堤地區的重要歷史事件,形成百年長堤故事長廊。
“紅色基因”步徑
楊家祠栽上石榴樹
用心用情還原歷史
凹凸不平的路面變成了干凈平坦的麻石小路、橫七豎八的電網線不見了、房屋的外立面煥然一新,鮮花綠植點綴在道路兩側,巷間還設置了“楊匏安舊居”的標識。這里是“紅色基因”步徑11個節點中的1個新晉熱點——楊家祠,又名楊匏安舊居。
據楊家祠周邊環境微改造項目工程師陳惠杰介紹,楊家祠周邊環境微改造項目是紀念楊匏安這位偉大革命先驅的重要舉措之一,項目主要對楊家祠所在社區的主入口、巷道、建筑等進行微改造,解決了曾經的臟、亂、差、違建等問題,保留建筑本體,恢復了周邊環境的民國時期風貌。
陳惠杰表示,為還原舊時期風貌,采用了條石、青磚、瓦片多種材料,對地面進行重新鋪裝,利用老舊青磚劈開的貼片,對周圍巷道兩側墻面進行重新鋪裝,簡潔樸素,修舊如舊。此外,在施工過程中,克服了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線給基礎鋼筋制作安裝帶來的困難。同時,為了施工安全和不影響交通以及人流出行,施工單位選擇在夜間凌晨0點至1點的時間段吊裝。
在對楊家祠進行微改造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挖掘出了埋藏于地底下的54塊花崗巖古條石,便對古條石做了標記排版,并重新設計成蝴蝶形狀鋪裝在楊家祠門口,用銅條框邊裝飾起來,并用銅牌標記這一歷史符號。此外,根據調研考究,得知在楊匏安寓居楊家祠期間,楊家祠旁種有石榴樹及梧桐樹,為留住歷史的記憶,有關部門還重新栽種了石榴樹。
據“紅色基因”步徑項目規劃師劉一婷介紹,經過深入各區實地調研后發現,廣州的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分布廣,特別是從越秀公園到起義路、越秀中路到越秀南路等路段最為集中。于是從中篩選了最能體現紅色文化、代表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且能突出反映中國共產黨在發展過程中富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革命遺址,結合旅游和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最終確定11處紅色史跡點作為步徑的重要節點,包括中共三大舊址、農講所、烈士陵園、楊家祠等,展示廣州波瀾壯闊的革命風云歷程。
在步徑線路的選擇上,有關部門堅持“宜人”、“宜行”且“具有歷史感”作為基本原則,以古城東西軸線的中山路、古城明清東城墻的越秀路為路線的載體,全長6.6公里,串聯起11個重要的紅色史跡點,并且沿線資源點活化利用均已較為成熟,多為展覽館或位于公園綠地中,可達性較強,便于市民參觀。
基層思考
丁卓明: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名城規劃部部長
活化利用資源 打造品質空間
既能飲涼茶 又能嘆咖啡
規劃“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是為了講好廣州故事,將廣州不為人所熟知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步徑的方式串聯起來展現給市民。在步徑建設的過程中,也將形成一系列城市品質提升節點,為市民提供“既能飲涼茶,又能嘆咖啡”的品質空間。最后通過充分宣傳推廣,形成廣州的文化品牌,展現廣州的歷史文化魅力。
除了串聯歷史文化資源外,建設步徑的一大重要目標是提升沿線的城市品質,如活化橋底空間、改善道路交叉口交通流線、建設小轉彎半徑等,結合沿線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形成一系列歷史展示館、文化設施、創意產業等,增加老城歷史文化資源吸引力,提升步行環境,將老城打造為能吸引市民到來的活力空間,從而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規劃和建設都只是針對步徑本身,即使建設出來也不一定能得到市民的認知,被他們使用。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推廣形式,使市民了解到“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并對步徑的資源點和故事產生興趣,主動地沿步徑走訪探索。
此外,在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方面,9條步徑上已經活化利用的資源點仍是少數,許多點開放時間有限,不便于市民參觀。國家和廣州市現在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希望相關部門和產權人能意識到這一趨勢,結合歷史文化步徑建設,進一步推動相關遺產的活化利用,可通過建設展覽館、民宿、文化創意商店等多種形式開展。
專家點評
陳宇飛: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
設計不必龐雜 激活沿途要素
主題要突出 配套要做好
以步道形式引導城市文化主題的挖掘,激發“老城新活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歐洲很多城市都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比如德國的漢諾威,作為一個戰后重建的城市,漢諾威一些歷史文化遺存已經殘破,但管理者以一個步道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傳導給游客,市中心最重要的36個景點被一條“紅線”串聯起來,這條畫在地面上的紅色環線,總長4.2公里,非常清晰地引導大家關注沿途的重要歷史遺存,并把這些歷史遺存的故事講好。
“當前,做步道是國際流行的趨勢,形式也特別多樣,包括看大自然、看植物、看蝴蝶等主題,讓人們走出家門,親身感受城市、鄉村樣貌。廣州通過步道設計,體現城市文化發展的不同主題,是一個新的著力點。”陳宇飛認為,廣州這個著力點抓得非常好,把相關的主題按照不同的想法組織起來,各個要素的本來特質都得到提升,人們可以通過走一個線路,讀一個故事。
陳宇飛指出,從國內城市的文化步道來講,廣州是打頭陣的,其他城市的步道主題更傾向于休閑,而非歷史文化。“我非常贊賞廣州這個做法,一方面可以展示城市文化的魅力,對市民來說則提升了他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
陳宇飛表示,步徑設計還可以繼續優化做好。要注意不必太龐雜,要突出主題,一條線路要體現的要素,應該盡量挖掘、整理出來,激活沿途所有的大小要素,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個點。因為有時候一個小的點,可能就是一個故事的核心。同時,相關的設施也要配套做起來,如飲水、休憩設施等。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謝綺珊)
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吉祥路-中山路-越秀中路-越秀南路-新河浦路-中共三大舊址
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越華路-倉邊路-南越王宮署-北京路-西湖路-中山路-人民公園-西門口
東風路-東濠涌-玉帶濠-西濠涌
沙面-沿江西路-長堤大馬路-海珠廣場-沿江路-東山湖-東山口,支線為人民橋-南華西路-濱江路-海珠廣場
寶華路-荔灣路-西華路-龍津路
海珠區寶業路-寶崗大道-南邊路-南泰路,荔灣區東沙大道-廣鋼公園
上下九-恩寧路-荔灣湖公園-龍津西路-多寶路-長壽路-人民路
文德路-泰康路-一德路-和平東路-人民南路-上下九
光孝寺-凈慧路-倉前街六榕路-中山六路-瑪瑙巷-光塔路-米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