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8月4日電 題:福建莆田用“留白”換來生態紅利
新華社記者陳弘毅
水網縱橫密布、白鷺展翅徐飛、古荔枝林碩果累累……這樣的美景,不是在遠離城市的鄉村,而出現在福建莆田繁華市區一街之隔的地方。
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大會議室里,隨著一份規劃圖徐徐展開,城區所在的“魚米之鄉”——300多平方公里的興化平原躍然眼前。在這片沃土的地理中心,一片65平方公里的綠色區域甚是惹眼。莆田已通過立法和規劃措施保護這個城市的“生態綠心”。
“城市‘生態綠心’內部,300多萬莆田人民的母親河木蘭溪緩緩流過。這里地勢平坦,荔林茂密,河網發達,是莆田水鄉景觀特色集中體現的地區,坐落著多個歷史文化名村,延續著莆田千百年來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涵養。”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吳金平說。
能夠在城市中留住一塊如此大面積的原生態“綠心”,背后是莆田干部群眾多年來對生態文明的“執念”。
莆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祖杰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進綠退”一度侵蝕著“綠心”,村莊建設失序、環境品質降低、基礎設施落后、水體污染嚴重等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從2011年至今,通過10余年“一任接著一任干”,下大力氣進行水系治理、綠色修復、文脈保護,莆田初步解決了“綠心”區域過去的城市洪澇災害、水污染、生態環境和村居環境惡化、特色建筑與荔枝林減損、民眾出行不便等問題。
莆田市立法機關在2020年專門通過了《莆田市城市生態綠心保護條例》,明確了城市建設和“綠心”保護的邊界和“紅線”,在“綠心”范圍內劃定了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引導建設區,從生態到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從此“有法可依”。
行走在莆田,常常能聽到不少保護“綠心”的生動故事。2015年,在城市開發的熱潮中,莆田市荔城區相關部門給市里遞交了開發荔園路兩側土地的請求。因為涉及城市“生態綠心”的紅線保護范圍,還沒到市領導會議討論,就被原國土、規劃、水利等部門否決了。
吳金平說:“要懂得算小賬和算大賬。高樓大廈固然是現代化的一個體現,但因地制宜守住鄉愁,可以讓別樣的城市風光塑造莆田人文自然稟賦,讓城市的個性更為凸顯,換來更為寶貴的綜合效益。”
如今,“綠心”的生態紅利正在逐漸釋放。在沿河而建的綠道上,人們騎著公共自行車,盡情享受著綠色出行帶來的健康與舒適。省級傳統村落東陽村、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則通過積極舉辦荔枝文化節、采摘節等立足本土特色的文旅活動,帶動“綠心”地區的鄉村振興。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綠心’正日漸成為莆田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莆田市委書記劉建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