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9日電 題:讓勞動者有更多“獲得感”——浙江推進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先行示范觀察
新華社記者謝云挺、馬劍、張肇祺
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浙江提出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其中“實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雙倍增計劃”的提法,尤為亮眼。
構建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
浙江創新型省份建設成效明顯,從曾經的資源小省成為科技強省,與重視探索建立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有密切關系。
1999年,浙江省頒布《浙江省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若干規定》,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轉化職務成果。2017年,《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經修訂后,對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比例下限從上位法的50%提高到70%。
東陽市花園村擁有浙江花園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其維生素D3的產銷量在行業中位居全球前列。花園村黨委書記、花園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邵欽祥說,“花園”牌維生素D3是與中科院產學研結合的成果,得益于浙江很早就重視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建設,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目前,花園村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已成為全國示范站,通過項目深度合作實現共贏。”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說:“浙江在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建設上已有良好基礎,目前正在進一步深化完善。”
浙江出臺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探索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價值的實現形式,強調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所有權和不低于10年的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讓“善行浙江”行穩致遠
2019年3月,“云上公益大腦”在杭州夢想小鎮上線。這個由浙江省民政部門牽頭主辦的互聯網公益慈善平臺,可有效匯集全省各類公益慈善數據,慈善組織可一鍵發布公益活動,政府相關政策動態可一屏展示,群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參加慈善活動。
浙江目前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中,被認定為慈善組織的有705家,數量居全國第三位。浙江省民政廳介紹,早在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全面加快慈善事業發展,要求積極開展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立項與制定工作,探索建立捐贈反哺激勵機制,鼓勵社會群體更多地投入慈善事業。
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會長陳加元說,慈善助力共同富裕,就是要發揮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改善社會收入和分配格局。“浙江的實施方案提出,完善有利于慈善組織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樞紐型、資助型、行業性公益慈善組織,提升公益慈善基地服務能力等措施,可有效保障‘善行浙江’行穩致遠。”
在李實看來,高收入者如能通過慈善回報社會,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建議繼續探索慈善的激勵機制,創造更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寬松環境,引導和激勵更多的高收入人群貢獻慈善力量。
精準施策推進“雙倍增”計劃
武義是浙江26個山區縣之一,近年來,武義根據山區特點大力實施山民異地發展、發展特色產業、發展農村電商、促進轉移就業等“富民增收20招”舉措,既幫助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又能讓更多普通勞動者致富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和武義一樣,浙江不少地方從實際出發,精準施策,促進了富民增收。蘭溪市出臺保障企業用工“兩留一引”工作方案等系列優化用工環境政策措施,帶來了企業人數和工資總額實現“雙增長”,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德清縣積極探索的“標準地”、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系列改革,較好地破解了富民增收的要素制約、促進了均衡發展。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黃祖輝說,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邁上“5萬元”臺階,今后在做大國民“蛋糕”的同時,要重點瞄準農村居民、城市低收入群體和外來農民工群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他們創業就業能力,增加收入水平。
“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建立和完善農村各類產權交易市場,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黃祖輝說,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提高了,中等收入群體就會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