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白水庫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開州區,周圍群山環抱,草木蔥蘢。在這處景色宜人的水庫下游,一座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的電站日夜平穩運轉,為周邊提供穩定電力供應的同時,還有序助力當地經濟增收。
天白水庫距離開州城區約兩小時車程,作為集農業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重點項目,這座水庫在建設中卻一度陷入資金不足的困境。
“當時項目幾乎成了‘半吊子’工程。”重慶市開州區天白水庫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何良金回憶,由于建設周期拉長和石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項目資金短缺,水庫建設一度停滯。
“傳統抵押方式已無法解決融資問題,如果項目停擺,不僅無法產生效益,前期投資也會付諸東流。”何良金說。
為破解這一難題,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聯合重慶市水利局、重慶三峽銀行,創新推出了“取水權質押”預登記融資模式。根據天白水庫核定的取水量及未來收益,銀行為項目分階段發放1.2億元貸款。
“這項融資產品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生態資源’成為‘流動資本’。”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創新融資模式有效解決了項目資金需求與取水權發放時間錯配的問題,推動了水庫順利完工。
重慶地之根再生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建筑廢渣再生利用的新材料企業,企業研發的新材料不僅堅固耐用、抗滲性好,還能進一步降低水泥使用量,有效降低建筑材料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雖然新材料有諸多優勢,但相比傳統材料,市場接受度久,資金回收慢。”公司總經理柴東先坦言,企業產品有良好的前景,但流動資金短缺制約了發展。
針對綠色“專精特新”企業的特點,重慶銀行開州支行為企業匹配了800萬元綠色低息貸款,幫助企業擴大生產經營。
重慶銀行開州支行行長楊林表示,創新綠色信貸產品不僅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還為節能新材料的推廣提供了資金支持,助力實體經濟的綠色發展。
引導實體產業向綠色經濟轉型,實現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目標。兩家企業獲得綠色金融支持的案例,正是重慶綠色金融發展的縮影。
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全面推進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作為全國首個全域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的省級經濟體,重慶持續深化綠色金融體制機制改革,通過金融政策和手段,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重慶市綠色貸款、綠色債券余額分別超過7600億元和340億元,較2019年改革初期分別增長4.27倍和2.57倍,近5年綠色貸款平均增速約32%,較全國高2.5個百分點,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逐步健全,重慶的改革經驗還獲得G20官網在全球宣介。
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精準識別、評估綠色項目以及貸后動態監測是難點。對此,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創新搭建“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系統,覆蓋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超6000個,具備綠色項目智能識別、環境效益和碳核算智能計算、全流程融資對接和監測評估、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投放、多跨協同安全連接等功能,有效提升綠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并實現與兩江新區氣候投融資等改革的聯動,成為重慶深入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數字化基礎設施。
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不斷迭代中,“長江綠融通”系統功能持續優化,針對碳減排支持工具運用的反向識別功能正在試點中,已協助部分試點銀行成功智能識別符合政策要求的貸款14筆。
跨界互聯是“長江綠融通”系統又一優勢和特點。位于重慶市萬州區的重慶市九龍萬博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年營收超百億元的氧化鋁生產企業。得益于“長江綠融通”系統與重慶企業碳賬戶系統的互聯互通,企業碳排放情況被精準監測,并研判形成碳征信報告,企業高效獲批一筆7000萬元的“碳掛鉤”貸款。
該公司總工程師汪小波表示,這筆低息貸款及時幫助企業順利完成設備更新,迭代了生產過程中的節能降碳工藝,企業產品綜合能耗較老廠區下降58%,2023年實現碳減排量146.61萬噸。
“碳掛鉤”貸款的發放是金融創新的一小步,也是萬州轉型金融試點的重要一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截至7月末,萬州區轉型項目庫企業143家,累計發放轉型減碳貸162筆、26.5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328.6萬噸。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加強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貨幣政策支持,累計辦理“綠易貸”“綠票通”專項支持計劃3.7億元。
“重慶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與過去在六省(區)九地設立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內涵一脈相承,展現出了具有本地特質的全域覆蓋、‘雙碳’導向、產融協同和科技賦能四大特色。”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上述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整合轄內金融和生態環境系統合力,持續完善重慶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為當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