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采訪團來到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中華文化育道。沿著木棧道拾級而上,兩旁的草地上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一組介紹56個民族的展示牌。來自遼寧省沈陽市的游客李崗表示,“寓教于游,讓人在欣賞美麗風光的同時,增長知識,對我們多民族大家庭產生一種親近感”。
“中華文化育道是在原阿爾山氧心森林浴道基礎上,將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嵌入式融入旅游景觀當中,目的就是增進游客多元體驗的同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在各族群眾心中。”阿爾山市副市長白峰說。
前不久被評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阿爾山是內蒙古豐富文旅資源的一個縮影。這片總面積達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風光壯麗,歷史文化悠久,紅色基因厚重,工業底蘊深厚。
截至目前,內蒙古擁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458家,其中5A級7家、4A級157家。今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國內游客1.2億人次,同比增長32.9%,是上年同期的1.3倍;全區接待國內游客總花費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43.50%,是上年同期的1.4倍。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海俠表示,長期以來,各民族文化在內蒙古交織融合、交流互鑒,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北疆文化”。“近年來,內蒙古在推動文化保護傳承中培育旅游新業態與新模式,并以文化IP賦能產業發展,讓文化底蘊成為文旅融合的‘底牌’。”王海俠說。
在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會會址(即“五一會址”),還原“五一大會”的情景短劇,讓人們猶如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政府——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的莊嚴時刻。
承載著民族團結、奮勇拼搏時代記憶的工業文化同樣是內蒙古引以為豪的文化印記,由此衍生的“工業游”成為北疆文旅熱點。在包頭,從包鋼集團一號高爐到運輸部蒸汽機車,再到連鑄連軋生產線和“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這條展示包鋼昔日、當下與未來的工業游線路,已被不少網友奉為當地最佳打卡路線。
“伊利的工業游線路就像置身大型沉浸式游戲中,既能收獲知識和快樂,也能感受到中國乳業的先進與自信。”伊利集團副總裁韓飛介紹,在依托AR、VR等技術打造綠色智能制造樣板基地和工業旅游智慧園區的同時,伊利還通過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在線上推出元宇宙數字孿生工廠,全面升級消費者互動模式。
“更加突出中華民族共同性,把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充分融入文化建設全過程,在旅游景區建設、旅游產品推出、旅游線路打造等方面全面予以融入結合,不斷加強文旅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研究員烏云格日勒說。
位于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的草原宿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在這里,人們能夠感受放馬牧羊、擠奶熬茶、聽長調學刺繡等牧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也能體驗品紅酒、喝咖啡、泡書屋等現代元素。“早在5月初,我們宿集7月份的房間就訂滿了。”草原宿集相關負責人說。
文旅熱帶動產品火。在內蒙古博物院內,“我和草原有個約定”主題文創產品常年熱銷。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人員蔣麗楠告訴記者,目前已開發10余類、3000余款文創產品,年銷售額已從剛開始的100多萬元攀升至700多萬元。
近年來,內蒙古積極培育“節慶+旅游”“演藝+旅游”“文博+旅游”等新業態,做強“相約草原”“遇見那達慕”等主題活動品牌,推出系列文物主題游徑,不斷激發文旅市場新活力。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秦艷表示,將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在文化和旅游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打造文旅產品的過程中彰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性、體現民族團結的時代特征。(經濟日報記者 陳郁 余健 覃皓珺 曾詩陽)